别怪中俄联手也无能为力!代价惨重,只怪当初对中方三心二意!
伊朗的战略失算:从“三心二意”到“制裁回摆”的深渊
别再轻言中俄联手无力回天!此次伊朗遭遇的重大打击,归根结底在于其早期对中国态度暧昧,错失了关键的战略机遇。
联合国安理会近期的一场投票,将伊朗推入了制裁的漩涡。由中国和俄罗斯联合提出的“为伊朗延长六个月制裁豁免”的提案,最终以4票赞成、9票反对、2票弃权的悬殊比分被否决,距离通过的门槛相去甚远。投票赞成的国家包括中国、俄罗斯、阿尔及利亚和巴基斯坦,而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老牌西方国家,加上丹麦、希腊、巴拿马、塞拉利昂、斯洛文尼亚和索马里,则投下了反对票。韩国和圭亚那则选择了弃权。
投票的第二天晚上,依照联合国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中严苛的“快速恢复”机制,2015年核协议中曾被暂停执行的各项联合国制裁,如同被按下“回摆”按钮般,自动重新生效。这意味着,长达数年的军火禁运、弹道导弹研发限制、旅行禁令以及资产冻结等严厉措施,将悉数重启。
至此,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伊朗面前:在关键投票失利、制裁回摆已成定局的局面下,伊朗究竟还剩下多少回旋的空间?
错失良机:从“制裁回摆”到“回天乏术”
展开剩余84%此次事件的流程看似简单,但每一步都精准地击中了伊朗的痛处。早在八月底,以英国、法国、德国(即所谓的E3)为首的国家,便以“伊朗严重违反协议”为由,正式向安理会发出了启动“制裁回摆”程序的通知。
按照第2231号决议的规定,若在30天内未能通过延长豁免的决议,先前暂停的制裁便会自动恢复。然而,在九月份进行的两次延长提案尝试——一次在19日,另一次在26日——均以失败告终。这为制裁的全面回摆敲响了丧钟。
在安理会的会议上,英国驻联合国大使毫不留情地指出:“在过去六年里,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提交了超过60份报告,无一不记录着伊朗核活动的持续升级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目前的核查受到严重限制,IAEA根本无法确认其核活动是否仅限于和平用途。” 无论伊朗如何辩解,程序上的死锁已成定局,回天乏术。
更令人不安的是,此次的制裁回摆并非流于形式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。欧盟在第一时间宣布将配合联合国的禁令,美国也紧随其后表态支持,尽管其外交辞令依然保留了“外交窗口并未关闭”的说法。伊朗方面则显得焦躁不安,立即召回了驻英、法、德三国的大使。在国内,伊朗里亚尔的汇率跌破新低,通货膨胀率飙升,民众的生活压力骤然增大。
显而易见,伊朗的能源出口和金融命脉将再次面临严峻的挤压。这与此前美国单方面实施的制裁不可同日而语,此次是在联合国的旗号下进行的全面收缩,其力度和影响将是量级上的提升。
战略摇摆与自身短板:伊朗失分的根源
伊朗之所以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,其根源在于其在核问题和地区安全上的战略摇摆,以及自身短板的暴露无遗。
在过去的一年里,伊朗在核问题和地区安全上的操作,可谓“矛盾重重”。一方面,它不遗余力地推进更高浓度的铀浓缩,并蓄意限制IAEA的核查权限;另一方面,它又在“强硬表态”与“控制风险”之间摇摆不定,其政策方向模糊不清。
这种反复的战略摇摆,正好给了E3国家“法理和政治上都站得住脚”的借口。要知道,在2020年,E3国家尚在犹豫是否要与美国走得过近,可到了2025年,他们却果断地与美欧阵营站到了一起。说白了,E3国家认为“如此操作风险可控,还能从中获益”,因此在投票时自然倾向于美欧。
此刻,无论伊朗如何申辩,安理会成员国们看到的“核查受限、核材料库存增加、地区冲突不断”等事实,都让他们更倾向于收紧“安全阀”。
此外,伊朗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也未能稳固。以中俄为例,尽管两国高喊“战略合作”,政治意愿看似强烈,但实际项目落地却异常缓慢,在安全领域和产业链上未能真正形成“深度绑定”。在关键时刻,这些所谓的“合作”难以转化为实在的政治支持,也无法弥补技术上的短板。
毋庸置疑,一旦联合国制裁启动,即使是中俄这样的友好国家,也必须在国际法和自身风险之间权衡利弊。并非不想施以援手,而是真心无法不计后果地提供无限支持。此次安理会的投票结果,已然清晰地展现了这种“约束”。
更令人头疼的是,伊朗国内也未能形成统一战线。议会与政府之间争论不休,一方主张“强硬到底”,另一方则认为“应重回谈判桌”。更有议员抛出了“退出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(NPT)”的激进言论。
然而,此举无异于“自杀式操作”。一旦退出NPT,IAEA的约束固然会减弱,但外部制裁只会更加严厉,地区风险也将随之升级,可谓得不偿失。
如今,伊朗仍在纠结应对之策,但货币贬值、物价飞涨已让民众怨声载道。政策调整的时间窗口本已极为有限,又如此脆弱,根本经不起折腾。
“止血”三策:伊朗的求生之路
制裁已然来临,伊朗该如何破局?答案在于,伊朗必须首先着眼于“生存”,而非“变强”。在接下来的90到180天内,伊朗亟需采取三项关键举措,为自己系上“三道止血带”。
第一,紧急重启“可验证的核透明度措施”。 这并非空洞的口号,而是需要与IAEA进行切实谈判。例如,在核样本采集、在线监测设备安装、摄像头部署以及敏感设施人员准入等方面,制定可操作的细则,让外部世界能够重新审视敏感设施的真实状况。英国大使提出的“60多份报告”已构成了证据链,只有在核查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,才能打破“伊朗核活动缺乏可信民用解释”的论调。一旦实现,E3国家在国内政治层面将获得更大的回旋空间,并可能在安理会和欧盟层面推动相对缓和的政策。
第二,在经济上采取“分散风险,绕道修复”策略。 联合国制裁的恢复,必将令主流的海运、保险和资金结算渠道再次受阻。伊朗只能在现有友好市场中另辟蹊径,推行“细水长流”的策略。例如,通过价格优惠换取时间,以长期合作换取规模,避免一次性采取过大的行动,以免成为集中的执法目标。此前汇率和市场的剧烈波动,已表明外部消息对预期的影响,甚至超过了实际石油运输量的影响。因此,稳定市场预期本身,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政策手段。
第三,在安全领域进行“可承受的威慑调整”。 绝不能试图与他国比拼谁更接近核门槛,此举只会令原本立场模糊的欧洲国家瞬间转向“坚决对抗”,无疑是将自身推向深渊。更为稳妥的方案是提升常规防御的“硬实力”,例如为关键设施增加防护,强化电子战能力,升级反导技术。这些举措既能降低突发事件的冲击,又不会触碰“核扩散”的红线,从而引发担忧。此外,信息战和指挥通信系统也应转向自主可控,同时要保证“兼容性好、易于维护、可审计”,避免仓促更换系统反而出现新的漏洞。这些措施不在安理会争论的焦点之上,不易被轻易扣上“升级对抗”的帽子,反而能为逐步修复外交关系留出空间。
理性抉择:以退为进,而非以牙还牙
诚然,有人会建议伊朗“以牙还牙,报复回去”。然而,一旦地区冲突升级,讨论的焦点将从“伊朗是否遵守核协议”转移到“地区安全问题”,届时,将有更多国家借“防扩散”和“反恐”的名义联合对抗伊朗,这无疑是将主动权拱手让人。与其陷入“报复—更严厉制裁—再报复”的恶性循环,不如将筹码放在“可核查的技术让步”和“有限度的缓和”上,这才是明智之举。
走出泥沼:希望犹存,关键在于细节
回到最初的问题:关键投票失利,制裁卷土重来,伊朗是否已无回旋余地?答案并非全然否定。尽管安理会的投票门槛很高,但并非完全封死;英法德和美国在公开场合,也并未将“外交大门”彻底焊死。
如果伊朗能在短时间内拿出切实可行的核查方案,减少地区摩擦,并稳住国内经济预期,即使是最糟糕的情况,也可能演变为“可控的低烈度僵局”。这固然算不上胜利,但至少为重新启动谈判、逐步松绑奠定了基础。
纵观历史,多次“制裁回摆”也未能彻底断送一个国家的未来。真正决定国家命运的,往往是危机中那些不显眼的细节调整和政策微调。伊朗此刻要做的,就是将此次惨痛的代价,转化为下一次谈判的宝贵筹码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
